近日,一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鼓勵年輕人當產業工人,少送快遞當騎手,該建議很快沖上熱搜第一,引發網友們熱議,截止到目前,該話題閱讀量已達5.2億。
隨著外賣等新業態的快速發展,相比傳統的雇主模式,新業態自由就業形式成為不少年輕人的就業選擇。工廠老板表示招工難,招年輕人難上加難。據統計,中國至少有700萬外賣騎手,前不久,人社部發布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,其中43個屬“生產制造”。
據人民網報道,2022全國兩會期間,全國人大代表、小康集團創始人張興海提交了《關于政策支持鼓勵制造業吸納更多員工就業的建議》,張興海表示,不少年輕人選擇送外賣、送快遞,不愿進工廠當產業工人,導致制造業招工困難。他建議,政府、社會、企業等各方面應共同努力,鼓勵支持年輕人爭當產業工人,緩解制造業招工難、用工難問題。
張興海指出,近年來,產業工人空心化現象愈加突出,近五年來,平均每年有150萬勞動力離開制造業。與制造業勞動力流失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當前外賣、電商、網絡直播等領域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就業,甚至快遞外賣行業都“內卷”到研究生去參與的地步。進城務工的年輕人寧愿去送外賣,也不愿意去工廠上班。
張興海表示,數據顯示,2019年中國快遞從業人數已突破1000萬人,餐飲外賣員總數已突破700萬人。2020年開始,產業間的勞動力移動加速,根據相關數據,2020年疫情期間,兩個月內新增騎手58萬人,其中40%之前是產業工人。
今年2月份,人社部官網發布2021年第四季度全國招聘大于求職“最缺工”的100個職業排行,營銷員、餐廳服務員、商品營業員、車工、家政服務員、保安員、包裝工、客戶服務管理員、保潔員、快遞員等職業位列排行前十。
“最缺工”的100個職業排行顯示,與2021年第三季度相比,制造業缺工狀況持續,“智能制造”領域缺工程度加大。從100個職業分布看,有43個屬于第六大類職業——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,自2019年第三季度該排行榜單發布以來制造業類職業占比一直較高;汽車生產消費領域需求旺盛,“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工”“汽車飾件制造工”“汽車維修工”等職業新進排行;智能制造領域“多工序數控機床操作調整工”“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”等職業排位上升,缺工程度加大。
“造成這種局面,與制造業收入不高有關?!睆埮d海表示,年輕人生活條件和受教育程度更高、思想更自由,不愿待在工廠里。但這也存在隱憂,送外賣和快遞技術含量低,主要“吃青春飯”,以后如果形勢發生變化,或年齡增加,年輕人將面臨一系列問題。
無獨有偶,今年兩會上,全國政協委員、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也帶來了《關于加快應用智能建造產品技術、助力“雙碳”目標、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》的提案。他指出,“當前傳統建筑業因勞動強度大、工作環境差、安全風險高等特點,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持續下降,導致建筑行業招工難、用工荒現象不斷加劇。”
從事數控加工33年,全國人大代表、中國航天科工三院239廠首席技師戴天方對青年技能人才培養持續關注。今年全國兩會,戴天方繼續聚焦一線技能人才培養,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履職,讓更多年輕人走進工廠愛上技能,加入航天科技事業。
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去年5月報道,《2020年一線藍領用工荒情況調研報告》顯示,年輕人從事一線藍領工作的意愿低是造成藍領用工荒的主要原因。
“中國制造需要更多大國工匠。而現實情況是,企業招技工是一人難求?!比珖f委員、武漢智能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純星說道,年輕人為什么不愿當技工?陳純星表示,主要有6個原因?!耙皇怯X得不體面、不光榮,社會地位低。二是待遇偏低,薪資沒有吸引力。三是乏味無趣,導致很多年輕人選擇其他謀生手段,不想學技術。四是年輕人選擇職業時更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,更喜歡從事有挑戰性的工作。五是很多企業自動化水平高,工人學不到什么技術,因此人員流失成為一種常態。最后一點就是技術工人發展空間窄,提拔上升沒有太多空間。
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《2020年規模以上企業分崗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情況》,2020年制造業工人的年平均工資為61324元,換算成月平均工資為5110元。這一工資水平包含了技術類工種,而需求量更大的普工,其月平均工資水平不足5000元。加之制造業存在生產淡旺季,淡季時普工僅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月工資。
另據工人日報,從調查獲得的市場工資水平來看,目前外賣送餐員、快遞員及網約車司機等職業的全職從業人員月平均收入為6400元左右,一二線城市可達8000-10000元。相比之下,制造業工資水平明顯偏低,很難留住勞動者。
據廣州市總工會發布的《2022年廣州市主要行業職工薪酬福利集體協商參考信息》顯示,廣州大部分外賣從業人員的薪酬達到10萬元以上的水平。
針對制造業招工難、用工難問題,張興海建議,政府、社會、企業等各方面要共同努力,鼓勵和政策支持年輕人爭當產業工人。政府要予以方向性引導,不斷改善制造業就業環境,同時營造更佳的輿論環境,使全社會進一步關注、支持制造業,吸引、鼓勵更多人才和有志青年投身制造業高質量發展。
同時需要進一步加大就業支持力度,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,讓制造業崗位更具吸引力。建議政府給企業送政策、送資金,比如提供新員工就業補貼,對參與訂單式生產的臨時用工給予一定的收入補貼及保險補貼;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實施差異化人才政策支持等。
張興海還建議相關部門著力培養創新型、應用型、技能型、緊缺型人才,逐步構建起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、梯度發展的制造業人才培育體系,增強職業技能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,強化重點群體就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,精準開展“菜單式”培訓,鼓勵校企合作“訂單班式”就業。
另據中新網評論稱,改變制造業被“嫌棄”的窘境,或許更需要“對癥下藥”。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年輕人自由選擇職業的權利,無論是送快遞還是去工廠,只要是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生活,有何不可?
另一方面,“留下人”還要靠企業自身。要改變年輕人對工廠的印象,應進一步保障工人的勞動權益,為工人提供清晰的職業和薪酬上升路徑,完善專業化培訓機制,吸引更多年輕人重新認知制造業。還可進一步改善制造業企業的工作環境,提供更多員工關懷。如此以來,年輕人在選擇的天平中自然會有所衡量。